干货 | 56个民族习俗大汇总(布依族、侗族、瑶族)
2020-09-29 09:26
发布者: 家谱云
上一期我们介绍了维吾尔族、土家族、彝族的习俗文化。我们也初步了解我们中华各个民族之间的差异化。
这一次我们要讲的是布依族、侗族、瑶族。话不多说,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世界吧!布依族的肉食主要来自家畜和家禽,还爱捕食松鼠、竹鼠和竹虫。烹调方法多为烧、煮、爆、炸、腌、冻,一般不吃生食。布依人,有"肥羊抵不上瘦狗"之说。贵宾来家做客,杀狗款待是一种很高的礼遇。他们挑狗的标准是"头黄二黑三花班,白狗肉味最平淡"。烤炖狗肉、狗灌肠、花江狗肉都驰誉一方。贵州的布依族若遇婚丧嫁娶,喜用黄牛作菜。冷菜、"青苔冻肉"、"拌豌豆凉粉"等,是布依人喜欢的食品。大部分布依族都善制作咸菜、腌肉和豆豉,民间特有的腌菜"盐酸"驰名中外。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后,家家都要酿制大量的米酒储存起来,以备常年饮用。布依族喜欢以酒待客,不管来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为先,名为"迎客酒"。布依族地区有一种茶不仅味道别具一格,名字也十分好听,这就是姑娘茶。这种茶叶只赠亲朋好友。在谈恋爱或订亲时,由姑娘赠送给情人。姑娘茶,姑娘采,姑娘做,这就是姑娘茶茶名的来历。布依族多居住在平坝或靠近河谷的村寨里,男女多喜欢穿蓝、青、黑、白等色布服装。青壮年男子多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衫)包头巾,长裤。妇女的服饰各地不一,有的穿右衽大襟衣,着长裤或褶子裙,戴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首饰。正月十五前不能在房子周边醒目处晾衣,觉得晾衣会招风大;新春佳节不宜桐油点神灯(家神上面的灯),神台子上不能放桐油物件。女性坐月,男生不能陪产,忌孕妇进家,若有孕妇误进,须喝电门水才可以离开。儿媳妇不可以住楼顶;儿媳妇不与公公同学用餐,家公不能进儿媳妇卧室;已婚妇女忌蹲灶上。祭拜山神,女性不可以报名参加;开财门或捉鬼后,大门口上挂骰子,三天内忌妇女新手入门。不能抬冷尸进寨;五十岁以上的人,忌看望同年龄患者或逝者,怕两败俱伤。年轻人不能在老年人眼前翘脚;红事忌穿白衫、包白帕;结婚媳妇儿忌在公公和大伯眼前冼脚;忌在家里煮吃蛇吃。小孩子忌吃凤爪、鸡胃,以防书写手抖、头脑愚钝;外出做买卖,出门口忌摆脱碗和眼跳,外出后忌见女性梳头发,忌遇女性挑空桶,觉得这种全是落败的前兆,若遇挑柴人或听到喜鹊叫,则觉得是好意头的征兆。

侗族地区确实每天食四餐,两茶两饭。茶已经深入到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当中了。平坝多吃粳米,山区多吃糯米,糯米种类很多,有红糯、黑糯、白糯、秃壳糯、旱地糯等等,其中香禾糯最有名。他们将各种米制成白米饭、花米饭、光粥、花粥、粽子、糍粑等,吃时不用筷子,用手将饭捏成团食用,称为“吃抟饭”。侗族人喝的茶专指油茶,它是用茶叶、米花、炒花生、酥黄豆、糯米饭、肉、猪下水、盐、葱花、茶油等混合制成的稠浓汤羹,既能解渴,又可充饥。鱼鲜包括鲤鱼、鲫鱼、草鱼、鳝鱼、泥鳅、小虾、螃蟹、螺蛳、蚌之类,可制成火烤稻花鲤、草鱼羹、鲜炒鲫鱼、吮棱螺、酸小虾、酸螃蟹等风味名肴。瓜果有刺梅、猕猴桃、乌柿、野杨梅、野梨、藤梨、饱饭果、刺栗、大王泡,以及松树嫩皮、桑树嫩皮、香草根等。其中,栎木的果实可做成豆腐,“香树”的皮可洁白牙齿,油茶树上长的“茶泡”是天然的酸甜汁。野味包括鼠、蛇、蝌蚪、四脚蛇、幼蝉、幼蝗、土蜂蛹、石蛙、穿山甲、囡囡鱼、麋鹿、梅花鹿、麂子,以及吃松果长大的松香鸡和松香猪。侗族均能巧加利用。菌耳方面有松菌和鲜美的鸡丝冻菌,还有可制粑粑与粉丝的藤根、葛根,水田生长的细微苔丝,随处可见的竹笋。据粗略估计,侗族的常见食料不少于五百种,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长的,草中爬的,只要能吃,无不取食。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日。讲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种颜色为主,类比色为副,再用对比性颜色装饰。无论男女去世,只要年入成人,都要向舅家报丧。同时还要在家里或者手持香纸到河边、井旁边焚化。侗族家里来了贵客,通常要拿出最好的苦酒和腌制多年的酸鱼、酸肉以及各种酸菜进行款待。因而有苦酒酸茶待客之说。侗族民间用鸡、鸭待客时候,首先主人要把鸡头、鸭头或鸡爪、鸭蹼敬给客人,客人应该双手接过,或转敬给席上的长者,以表示主客之间的互相尊重,以诚相待。
到侗族家里做客时,食用腌鱼时,主人将一堆酸鱼放入客人碗中,但客人最好不要吃光,留1~2块,以表示吃有余。
瑶族祭神,一般用猪、鸡、鸭、蛋、鱼等食品,忌用狗、蛇、猫、蛙肉。蛙被认为是不洁之物,所以不能用来祭神。崇拜盘王的瑶族过去普遍禁食狗肉,这与他们的犬图腾崇拜有关;崇拜“密洛沱”的瑶族过去则禁食母猪肉和老鹰肉。老鹰被视为神,吃老鹰不吉利。绝大部分瑶族禁食乌鸭、猫肉和蛇肉。乌鸭和蛇都是不吉祥之物,猫是人类最亲近的朋友,所以不吃。瑶族祭神,一般用猪、鸡、鸭、蛋、鱼等食品,忌用狗、蛇、猫、蛙肉。蛙被认为是不洁之物,所以不能用来祭神。瑶族一日三餐,一般为两饭一粥或两粥一饭,农忙季节可三餐干饭。过去,瑶族常在米粥或米饭里加玉米、小米、红薯、木薯、芋头、豆角等。有时也用“煨”或“烤”的方法来加工食品,如煨红薯等各种薯类,煨苦竹笋、烤嫩玉米、烤粑粑等。居住山区的瑶族,有冷食习惯,食品的制作,都考虑便于携带和储存,故主食、副食兼备的粽粑、竹筒饭都是他们喜爱制作的食品。常吃的蔬菜有各种瓜类、豆类、青菜、萝卜、辣椒,还有竹笋、香菇、木耳、蕨菜、香椿、黄花等。瑶族地区还盛产各种水果。蔬菜常要制成干菜或腌菜。云南的一些瑶族喜欢将蔬菜做得十分清淡,基本上是加盐的白水煮食。有的直接用白水煮过之后,蘸用盐和辣椒配制的蘸水,以保持各种不同蔬菜的原味;肉类也常要加工成腊肉。瑶族人大都喜欢喝酒,一般家中用大米、玉米、红薯等自酿,每天常喝2、3次。云南瑶族喜用醪糟泡制水酒饮用,外出时,常用竹筒盛放饮水。广西地区的瑶族还喜用桂皮、山姜等煎茶,认为这种茶有提神、清除疲劳的作用。很多地区的瑶族喜欢打油茶,不仅自己天天饮食,而且用油茶招待宾客。一般说来,瑶族服饰布料的使用不存在十分悬殊的色彩区别,居住在同一地区的瑶族。其民族内部制作服饰布料的色彩基本一致,不存在不同年龄的人选用不同色彩的布制作服饰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过去瑶族地区的染织水平比较低,大多数家庭都要依靠蓝靛为染料来染制布匹、服饰。直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机织布对土布的取代,才出现不同年龄的人选用不同颜色的布制作服饰的情况。
但在服饰图案纹样的装饰上,不同年龄的人对色彩的追求就大不相同了。青年人爱用暖色调,多以红、黄、橙等热色线构成纹样,用色艳丽,对比性强。
老年人爱用冷色调,多以红、蓝、黑、紫等冷色线构成纹样,用色素净、温和。生产方面的禁忌主要有,每年正月初十、二十、三十日为“禁风”日。这三天不得持刀上山,打草要用石块压住,以示禁风,以免除当年风灾。每年农历二月初一至初十为“禁害”日,认为农作物常遭野兽和水、火危害,是犯禁造成,故有一禁鸟、二禁虫、三禁水、四禁火、五禁蝗、六禁野猪、七禁野羊、八禁野兔、九禁鼠、十禁獐麂。放排忌言“伞”(散),开山、打厂、开窖、下种等农事忌说不吉祥的话。规定每月初一、“十五”或“太安日”方能出猪栏、牛栏肥。到木筏上,忌“伞”,言及“雨伞”时,要说“雨遮”,因“伞”与“散”谐音。遇人伐木时,忌说“吃肉”、“死”之类不祥之语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