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期我们介绍了哈萨克族、黎族、畲族的习俗文化。我们也初步了解我们中华各个民族之间的差异化。
这一次我们要讲的是傈僳族、仡佬族、东乡族。话不多说,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世界吧!
少数居住在河谷地区的则以大米为主食,以苞谷、洋芋一类杂粮为辅。
芋头是傈僳族人比较喜欢吃的一种食物,又加上可以兼作粮食,所以,家家户户都栽种芋头。傈僳族普遍日食三餐。仍然习惯于饭菜一锅煮的烹制方法,即在做饭时,先把米放入锅内熬煮,中间更换两次水,待米快熟时,放进青菜、白菜直至菜烂。平时很少单做菜,饭菜合一的粥煮熟后,全家围着火塘就餐。因大米种植较少,只有在节日或接待客人时才用大米做粥。居住在丽江的傈僳族喜食阴玉米饭,所谓阴玉米是指秋天刚熟的玉米包,去包叶后放入沸水中煮一下,然后阴干储存。傈僳族的肉食来源有家庭饲养的猪、牛、羊、鸡肉和捕猎的麂子、岩羊、山驴、野牛、野兔、野鸡和河里的鱼,肉类的食用方法大都采用把肉抹上盐,放入火塘中烧烤后食用。傈僳族家家都养蜂,少则4、5群,多则十几群,每年秋季,家家都酿酒,所用原料除玉米、高梁外,还喜用稗子,并以稗子酒最好。酿酒时,先将原料捣碎,蒸煮后放酒药装坛封存,10天后即可启封冲饮,度数不高,淡而醇,有解渴提神之功效。傈僳族喜饮一种麻籽茶。制作麻籽茶时,先将麻籽入锅用微火焙黄,然后捣碎投入沸水中煮6-7分钟,取出沥渣,汤仍入锅放盐或糖煮沸即可饮用。不同地区的傈僳族妇女因服饰颜色的差异而被称为白傈僳、黑傈僳、花傈僳。
白傈僳妇女普遍穿右衽上衣、素白麻布长裙,戴白色料珠;黑傈僳妇女多是右衽上衣配长裤,腰系小围腰,缠黑布包头,戴小珊瑚之类的耳饰;花傈僳妇女喜穿镶彩边的对襟坎肩,搭配缀有彩色贝壳的及地长裙,缠花布头巾,耳坠大铜环或银环,摇曳多姿,风情万种。祭鬼神或祭龙树时,忌妇女参加。出远门者必须于年前赶回,否则,家人过年祭祖时会将未归者也作为祭祀对象,不吉。禁忌用茶叶敬猎神,据信,茶叶能遮住猎人的眼睛,使之打不到野兽,祭猎神的的祭品不能给别人吃,一定由猎人自己吃掉,否则,猎而无获。婴儿啼哭不止,则家门口挂毒箭1支(或非毒箭2支)。若生男,客人不可带弓箭和长刀入门;生女,不可穿鞋进家;远道来客则禁忌入门,忌期为10至13天。村子有人去世,全村人在葬前禁吃辣椒,只有与死者有仇的人才会故意吃辣椒。小孩夭亡,全家忌吃羊肉、葱、蒜,否则以为会冲犯鬼神,会导致更重的灾祸。傈僳族忌客人从前门直走到后门,认为死人出殡才这样。家有客时,忌扫地,忌洗脸。杀鸡待客时,忌妇女切肉。家长外出时忌扫地,怕对家长不利,因死人时才去扫地。下地生产时忌将锄头等掘土农具找在肩上,尤忌在荷锄进屋,因葬死者时才如此。稻谷开花时,忌在稻田边洗衣裳、剥麻,否则以为会使花受惊而减产。
玉米扬花时若遇大风,忌妇女织麻布,忌男子砍竹伐木等。仡佬族人习惯把玉米粉放在蒸笼里蒸熟,叫作玉米干饭。这是仡佬族人一年四季餐桌上的主食,如果在节日里或是有远客临门,他们就在玉米面里加上相等的白米蒸熟,称为“混合饭”。
仡佬族人的辣椒有多种吃法,如辣椒粥、霉豆腐辣椒、豆辣椒等,不过,最受他们喜爱的要算是骨粉与辣椒加工腌制而成的辣椒骨。先年有咂酒,以编谷、高粱、玉米、小米、大麦等为原料,发酵后贮坛密封,预置竹管,用时含管吸饮。后多为甜酒、烧酒。甜酒俗称“醪糟”,用糯米或玉米、小米酿制,多用于煮汤圆、鸡蛋,或用凉水冲饮。烧酒亦称火酒,用玉米或高梁酿制,其味浓烈,平常待客和筵席必备。男子喜抽上烟(亦称叶子烟),亦有中老年妇女抽叶子烟的,青年中吸香烟者增多。茶分清茶、油茶。清茶多用老鹰茶、藤茶、家茶或苦丁茶熬饮。油茶以家茶用油煎炒后加水煮沸,将干,用木瓢背反复揉成浆状,称“茶羹”,再加油煎羹,添水煮沸,加盐,佐以芝麻、核桃仁、花椒调味,即可饮用。可以粑粑、粽子、麻糖、瓜子等佐食,亦可煮“油茶鸡蛋”、“油茶汤圆”、“油茶稀饭”等食用。大多数地方仡佬族都有“吃油茶”的习惯,并视为待客佳品,有的日食三餐不离,否则精神不振。
明清文献对此有不少记载,大多数是依据仡佬族不同的服饰特点和生活习惯冠以各种名称。如:红仡佬、白仡佬、花仡佬、青仡佬、大披仡佬、小披仡佬、锅圈仡佬(因发型如锅圈而得名)、木仡佬、土仡佬、水仡佬、打牙仡佬、打铁仡佬、篾仡佬、雅伊仡佬、徕仡佬、彝仡佬、苗仡佬。妇女生孩子未满40天的,不能跨门槛,也不能到井边挑水。过年节的时候,不能吵架、不能打碎东西、不许说不吉利的话等。广西隆林的仡佬族,在堂屋的“神台”上不允许乱放杂物,尤其忌讳放辣椒。麻栗坡等地的 仡佬族,在堂屋的神龛后,不允许住人等。佬族禁忌较多,有的虽寓趋吉避凶之意,实多迷信之说。偶遇不详,每怨禁忌不严,自增阴影,心情不畅,办事不顺,遂愈迷信。社会交往,互尊互重,无 礼犯忌,轻则不悦,重则引起争端。晚间忌家中嘘声。正月初一忌扫地、向屋外倾水,忌捉虱,忌打骂孩子。三月初四及逢戊日忌动土,不耕锄。七月十五忌儿童夜出。男忌女 跨“尿骚”、忌从晾晒的女裤下通过,忌女孩骑“马马肩”。晚辈取名忌犯尊长名 讳。对朋友忌言而无信。忌入别人卧室。东乡族聚居在中国西北部甘肃省境内,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东乡族的日常饮食多为小麦、青稞、玉米、豆子、谷子、荞麦、胡麻和沙甜肥大的"东乡土豆"。
"东乡土豆"水少面饱,沙而甜,含淀粉量高,东乡人常用土豆作点心、醋、粉条等多种食品,深受人民喜爱。副食是鲜嫩醇香的"栈羊"、牛、鸡、蛋、蔬菜和瓜果。东乡族饭食中也 有单料单做的,如青稞发酵后蒸熟的"锅塌",硬面团放在琼锅中焐熟的"琼锅馍"。发芽小麦磨浆夹在两层薄饼中烙熟的"芽尝",小米面用滚开水搅成糊状在炕洞焐熟的"米面窝窝"。由于许多粮食事前都要粉碎,所以东乡族中每户都有一副小石磨,相当精巧。在日常饮食中,东乡人特别偏爱土豆制品,几乎餐餐不离。一般男主人在炕边给客人添茶取饭,自己不坐也不吃,妇女一般避而不见。女客人由女主人招待,女主人可以陪同客人坐下一起吃。妇女多为圆领、大襟、宽袖的绣花上装,下穿套裤,筒裤后面开小衩,筒裤、裤脚有镶或绣的花边。东乡族因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原因,所以像是猪、马、驴、骡、狗、猫等肉和一切动物之血,当地人都是不会吃的。
还有像是非自然死亡的动物,包括猛兽之类的,都是禁止食用的,吃肉类的是需要经过念经。忌囫囵吃饼、馒头等块状面食品,无论大小都要掰开或掰成小碎块吃。无论是平时还是斋月,全家人每顿饭进餐时,忌先于长辈搭口。忌客人和非穆斯林进灶房及自己动手从缸或水窖内舀水,或到井中汲水。忌在饮用水和沐浴的水泉边、溪水边洗衣、洗物、饮畜,要经常保持水的洁净。小净时,忌污水滴入塘瓶壶内;忌洗过的脏水再用,洗脸时两手只能往下搓,忌反复搓洗。禁合法婚姻形式以外的两性关系;严禁少女婚前的性行为。家庭中,翁媳之间,兄与弟媳之间均须回避,以示尊重。禁乱扔废纸,以防在这些纸上写有安拉(真主)或《古兰经》片言只语而随着遭到践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