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期我们介绍了佤族、高山族、拉祜族的习俗文化。我们也初步了解我们中华各个民族之间的差异化。
这一次我们要讲的是水族。话不多说,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世界吧!
水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和传统文字,水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侗台)语支,水族古文字体系保留着图画文字、象形文字、抽象文字兼容的特色。水族自称“睢(suǐ)”,关于水族的来源,有殷人后裔说、百越(两广)源流说、江西迁来说、江南迁来说等说法。水族主聚居在黔桂交界的龙江、都柳江上游地带,贵州省黔南的三都水族自治县、荔波、独山、都匀等县市为主要居住区。黔东南的榕江、丹寨、雷山、从江、黎平等县为主要散居区,此外在广西北部的河池、南丹、环江、融水等县市以及云南省富源县也有水族村落分布。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水族人口数为411847人。水族大多分布在柳江和龙江的上游地带,那里溪流交错,气候暖和,素有“鱼米花果之乡”的美称。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水族人民,他们最喜欢吃糯米饭、酸菜、辣椒、腌鱼、腌肉及烧酒、甜酒等。在众多的美味中,最具有特色的是鱼酸这道菜,它称得上是酸中精品,开启坛口,异香扑鼻,诱人食欲。水族村寨大多居住在茂林修竹的河谷槽区,气候炎热,以种植水稻为主。因此水族饮食文化无不与稻作文化相关。富源水族喜食糯食,肉类喜食鱼、鸭、鹅,调料以酸辣为主,故水家人称“三天不吃酸走路打痨喘”。水家菜系具有开胃、祛湿温补作用,入口无油腻感。水家菜系荟萃会让你垂涎三尺,龙王见了也会啧啧称赞!水族人主要以大米为主食,另外还有包谷、小麦、大麦、玉米、高粱、小米、红薯、豆类等。蔬菜主要有青菜、白菜、萝卜、韭菜、香菇、蕨菜、木耳等。水族人喜欢吃酸食,喝酒,酸汤是水族人夏天家中的必备食品。水族妇女还善于做各种腌制食物,主要有腌鱼、腌肉、腌菜。水族妇女泡制的“鱼包韭菜”是端节酒席上必备的佳肴。水族比较重视养殖业和渔业,因此,各种牲畜禽及水产品为水族生活提供了必需的肉类食物。逢年节、庆典或亲朋来访,都离不开以酒待客。最喜欢的还是传统佳酿“九阡酒”。水族依山傍水,自然风光秀丽,因此水族文化便在这种环境下逐渐发展成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情。
水族文化体现出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水族人民从大自然中吸取经验,从而形成浓厚的文化底蕴。水族在服饰色彩上的特殊审美观,一方面是与他们谦恭含蓄,感情内向的伦理道德规范有关。另一方面,他们欣赏的色调与他们生活的绿色自然环境是和谐一致的。因为蓝色、青色是冷色,往往同浓荫、清泉等的清爽柔和相一致,在他们心理上产生安定和平之感。妇女穿青黑蓝色圆领立襟宽袖短衣,下着青布长裤,衣裤四周镶花边,系青色绿花围腰,穿绣青布鞋。盛大节日或宴会时,戴各式各样的耳环、项圈、手镯等银饰。水族在服饰上禁忌红色和黄色,特别禁忌大红、大黄的热调色彩,而喜欢蓝、白、青、三种冷调色彩。他们不喜欢色彩鲜艳的服装,相反,他们喜欢色彩浅淡素雅,认为这才是美的。这表达了水族独特的单一的服饰审美观,那就是朴素、大方、实用。水族民间操办婚事,要请水书先生择吉日,忌在水书上的凶煞日问亲、迎娶。若送嫁途中打雷,入门后不坐不吃立即返回娘家,或在夫家住到第13天时再回娘家,且要杀一公鸡祭祀雷神。迎娶时,还忌讳走同日另一位新娘走过的路,忌讳踩当天被出殡送葬走过的路,以免日后诸事不吉利。因此,送嫁队伍应改道而行,或由兄弟背着新娘走过去。在新娘入门时,忌踩门槛,媳妇进门要拿茅草拍打媳妇后面,驱赶一切魔鬼。水族的丧葬习俗主要特点是:禁忌繁多,厚葬、隆祭、久祀。
水族丧葬集中体现了祖灵崇拜、神灵崇拜、自然崇拜的信仰文化内涵。同时,丧葬又成为水族传承孝道和祭祖礼仪、调整人际关系、提升血缘氏族凝聚力、交流社会知识的重要活动。水族的厚葬,并不体现在随葬、陪葬物品的贵重与多寡,而是反映在制作石棺坟墓、大型墓碑的建造方面。这种现象远远超过相邻的周边民族。在过去的50多年间,水族地区的石棺墓和大型墓碑被毁了大多数。目前,仅余下三都县引朗石棺墓、荔波县水浦石棺墓等两个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水族石棺墓有二、三层,外形与干栏住房结构相似,并雕刻有精美的花鸟鱼虫及人物故事等图案。水族丧葬的隆祭之风,还表现在为死者举行的各种盛大而复杂的吊丧“开控”活动,有的称为“砍利”。吊丧活动规模大小,往往依据孝家经济实力而选择“小控”、“中控”、“大控”和“特控”。特控又称“控腊”的规模最大,过去只有大户人家才能担负得起。水族大多数地区吊丧要忌荤吃素,以鱼主祭品,奉献牺牲男丧重马及水牛,女丧重水牛及猪。丧葬吊丧活动,有条件的要吹芦呐、跳舞、唱歌、演花灯、耍龙舞狮、制作各类纸扎的旗幡伞盖等,客观上成为水族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交流、男女社交、聚会娱乐的重要活动。水族的岁时节日有20多个,如端节(借端、吃端)、卯节(借卯)、额节(借额)、苏宁喜(借宁喜)、敬霞节(敬霞、拜霞)、春节(借荐)、清明节(挂青、挂社)、端午节(借王)、铜鼓节、洗澡节(六月六)、黄饭节、花椒节、二月二祭白龙、三月祭龙节、六月祭土地、六月祭山神、七月半、七月接送老祖、中秋节、重阳节、十月舂牛粑、拜庙(拜菩萨、拜哥善、拜善)、宇魉(韵娘)、吃新节(借咬里、借熬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