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华世家 - 百姓故事
迁徙的记忆
“谁是古槐迁来人,脱鞋小趾验甲形”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问我祖地在何方,山西洪洞老鹳窝”
这句话流传了六百年,这六百年间镌刻在历史记忆中的还有一些神奇的故事。
折槐寄情
移民动身时,人们不愿意离开,一部分人纷纷拽住槐树,仿佛拉住亲人的手,死死不放。那些移民官员和押解的差人,见此情形,勃然大怒,用棍棒驱赶,用皮鞭威胁,生拉硬扯,仍无效果。于是,他们拔出刀剑,砍断人们拽着的槐枝,驱赶起程。无情的刀剑把移民们同古大槐树分割开了,他们手抓槐树枝,眼望大槐树,不愿扔掉,不忍离去。他们望望远离的古槐,看着手中的槐枝;大槐树渐渐望不见了,惟有这手中的槐枝,槐枝在人们心目中,成了古大槐树的象征。对家乡的情感,对亲人的留恋,都倾注在这小小的槐枝上了。把它珍藏起来,带在身边。想起故乡,想起亲人,悄悄拿起来看看,他们把这些槐枝小心翼翼地带到新迁住的地方。为了表示不忘故土,为了把新居和故土连接起来,也为了像热爱故土那样爱恋新地,人们便把从古槐树上折下的槐枝,栽植在新居的庭院里,辛勤地浇灌,精心地培育。
槐树在新土上生根了,长叶了;移民们在新地方住下了,安心了;移民们在新地繁衍子孙了。他们把槐树当做故乡的象征,当做祖先的象征。对它爱护,对它尊敬。把它视为最吉祥的树。“每逢佳节倍思亲”,逢年过节,人们面对小槐树,念故土,想亲人,寄一切情感于槐树。有的人还献上好吃的,烧上香,朝槐树叩头。家里有了什么难事,家人得了什么疾病,也面对槐树,祈求祖先保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作法便沿袭成习,后来慢慢由祭祖演变为拜神。时至今日,这种习惯人们仍然沿用着。
一姓分四姓
永城县古城村崔、谢、张、陈四姓为一个始祖,其始祖名金明,祖籍为山西,洪洞人氏。明朝洪武三年,政府强行命令在大槐树下广济寺集中,在移民局办理分迁手续,迁居于河南永城。迁徙时,本来是不必全家都去的,可是一家人骨肉情深,要带老大、老二、则老三、老四不高兴,要带老三、老四,而老大、老二也要去。于是崔金明带领一家人,举家南迁到豫东永城县的艮方古城村,谁知朝廷又下来通告,同姓一家的移民不允许同居一村,崔氏一家几经商量,只好分为崔、谢、张、陈四姓,找了四个地方分居下来,四地出入相望,地距相等,繁衍为四个村庄。为崔老庄、北崔庄、大崔庄、小崔庄。所以族谱说:“一姓中分四姓,四姓乃属一脉。即开越制之嫌,更免生离之悲。”
打锅牛的传说
相传牛氏始祖名川,祖籍为山西洪洞大槐树老鹳窝村人,明朝初年,带领其三子牛洪、牛弼、牛超迁往河南。迁移时,三子不能同迁一个地方,他的父亲把携带的一口铁锅打破,分为三部分,以便日后相认,锅沿给老大,锅帮给老二、锅底给老三,三兄弟即为牛氏三祖,牛氏三祖后来各生六子,牛氏移民有《十八祖去向歌》说道:“楷济源,炳洛阳,固始有来,鹿邑抗,捷居郑州地,栓在西华乡;青祥符,健林县,郁居密县,频居宛,秦居夏邑地,堡地乾州安;雕温邑,于鄢陵,园居上蔡,翼洪洞,樊居太康地,迁在冠县东。”说明了牛氏迁移的十八个去处,后世本家牛氏若相见,就会问:“打锅不打锅”?若回答:“打锅”就为本家,若回答:“不打锅。”即为旁支牛家。
现在河南巩义县建有“对锅台”每年都逢会,即“对亲会”,作为牛姓寻找亲人的纪念地。
转发
相关文章
吴三桂
吴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长伯,一字月所,明朝辽东广宁前屯卫中后所(今辽宁绥中)人,祖籍南直隶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外甥。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
司马昭之心
魏少帝曹芳恨透了司马家族,结果被废黜,司马师立曹丕的孙子曹髦为帝。可是,曹髦空有皇帝的虚名,手中却没有实权,只是个傀儡,连任命一个朝廷官员都做不了主。朝中的全部权力都集中在司马师和他弟弟司马昭手中。
蜀汉末代皇帝|刘禅
刘禅(207年-271年),既蜀汉怀帝,又称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幽州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末代皇帝(223年—263年在位),汉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
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约665年—713年8月1日),本姓李氏,名字不详,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时期公主,唐高宗李治与女皇帝武则天的小女儿,唐中宗李显和唐睿宗李旦的妹妹。
取消
发布
点击查看更多
Copyright©2017重庆家谱云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渝ICP备18010410号-1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1580号
下载
app
在线
客服
联系
方式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