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华世家 - 名人录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都会有很多机遇,关键在于能否抓得住。抓住的人,会改变自己的一生,使自己有所建树,实现自己一生的抱负。
管仲便抓住了这个人生机遇,虽然他在辅佐公子纠争夺君位的斗争中失败。但是在鲍叔牙的大力推荐和劝解之下,齐桓公决定放弃个人恩怨,同意引渡管仲回国。因为对于齐桓公而言,人才难得、不能等闲视之,而对于管仲而言,要找到实现抱负的平台,也不可坐失良机。
那么管仲回国之后,到底应该怎样做,才能让齐桓公完全信任自己,给自已提供成就梦想的舞台,机遇面前管仲又表现出了怎样过人的智慧呢?
历史上求贤若渴的故事有很多,比如说最早的是尧帝寻访舜帝,那么最有名的,当然还是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一般来说这样的事情之前,都要经过一个铺垫的过程。这个铺垫的过程,在这个里头会发挥很重要的作用,那么同样在管仲的这件事上,鲍叔牙的推荐其实就是这个铺垫过程。当中的一部分,非常重要不应该忽视,也不能够忘记。
我们知道为了引渡管仲回国,怕引起鲁国的怀疑,官仲是被装进囚车给拉回来的,也就是说当时管仲是处于没有人身自由的被动状态。所以他无法选择做什么,即便是如此,在齐鲁边境还是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成为了这次见面的前奏曲。
在《韩非子》当中有一个记载,说管仲一路颠簸来到了边境,押送他的差役带着他去守关人那里头,去讨饮食,但是没有想到,这个守关人对管仲就是殷勤备至,异常地恭敬,他跪在那个地方伺候管仲吃饭,当然 了,管仲这个时候经过长途跋涉,他也是疲惫不堪的,并且虽然管仲知道,这件事很可能是,自己的好朋友鲍叔牙的安排,但是毕竟现在还是囚犯,那么被杀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所以如果是普通人这个时候怎么想,就想算了管它呢,我舒服一会儿算一会儿吧。
所以在这种情景之下,管仲的心里,有可能也对这个守关人产生好感,但是这个守关人,可能有点过于急于求成了,他跪在那个地方同候管仲吃饭,这就是用腿肚子思考一下,恐怕也会觉得蹊跷吧,这种不正常的行为,往往背后有不寻常的动机。管仲那么智慧,肯定一下就想到,所以管仲就问,说你为什么对我那么好啊,咱俩以前认识吗,当然这个守关人,还算是一个聪明人,他知道在管仲面前说谎,那是最愚蠢的,所以他就干脆实话实说,开口就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想法。他说我知道你是天下大才管仲,你这次回去以后,除了有一种可能被杀之外,那你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任命你做高官,那我现在对你好点,如果你将来真的当了大官,你是不是要报答我。那么你会怎样报答我呢?
可见管仲遇见的这位,还是一个坦荡荡的小人,那我们都知道,这个时候考验管仲的时刻就到了,那么是因为受人恩惠,继而用国家利益,来答应对方的条件呢,那么还是义正词严地申明立场,然后进行批驳呢,那显然前者,那种做法是小人行径,而后者这个又太鲁莽了,容易吃眼前亏,那么我们看一看,管仲是怎么说的,管仲说我压根儿就没有指望能够活下来,假如真的像你说的那样,我得到了重用,那我怎么样呢,我也应该重用贤能之人论功行赏,那么如果这样的话,你看我应该怎样报答你呢,那么管仲这个话,其实他说的意思好像是说,那请你讲一讲,你看你有什么过入之处,如果有的话,那我也不妨重用,但是弦外之音是,假如你只会勒索,在我这儿捞不着好处,那这个守关人一听明白了,说没戏。所以怎么样呢,气哼哼地走了。
那么这件事,它让我们认识到了一个,可以信赖的管仲,所以假如一个人在上任的路上,就开始损公肥私,那这就是小人,这种人就是再有才,你也不敢重用,所以刚才这件事,如果我们再多做一些分析的话,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就是客观方面,那我们再想一想,这件事有没有可能是,齐桓公故意安排的,来试探一下管仲,当然了可能性极小,但是不能够绝对地说没有,那就算不是齐桓公安排的,那么将来齐桓公哪天想起来,想要了解一下,管仲上任的路上做过什么,是不是知道这件事也很容易,那就算是齐桓公没有想起来,那么如果跟这么一个小人蝇营狗苟,那将来万一彼此之间不愉快了,这件事是不是也很容易,被张扬出去,那样的话后果就会很严重。第二个方面,我们从主观上来看一看,咱们大伙儿经常说君子慎独,那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能不能够自律,这个是区分君子和小人的,分水岭之一,说就算是没有人知道,那么身为君子,那么可不可以,用国家利益作为筹码,去交换自己的私利,那当然越是没人知情,其实越要严格地要求自己,尤其是对管仲这样的天下大才,那么对他的考察,应该是更加严格的,所以说要求他的每一步,都要尽可能地走得扎实,起调查经得起考验,一旦经受住考验,人生就会变得别有洞天。
转发
相关文章
管仲是如何用通达智慧接受君子考验的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都会有很多机遇,关键在于能否抓得住。抓住的人,会改变自己的一生,使自己有所建树,实现自己一生的抱负。 管仲便抓住了这个人生机遇,虽然他在辅佐公子纠争夺君位的斗争中失败。但是在鲍叔牙的大力推荐和劝解之下,齐桓公决定放弃个人恩怨,同意引渡管仲回国。因为对于齐桓公而言,人才难得、不能等闲视之,而对于管仲而言,要找到实现抱负的平台,也不可坐失良机。
修谱师|400年来留下的故事…
400年活字印刷纯手工打造的家谱,到王志仁这已经是24代了。在这400年中时代在更替,信息在变化,但是修谱师的手艺一直在传承。下面我们来听一听24代传承者王志仁的故事吧。“君王临殿堂,朝辅尽纯良……”这样的口诀已经在活字修谱师心中保留了几百年的历史。不过在修谱师检字排版前还要自己将所有的材料准备得当才能开始检字的工作。
姓氏流源|杨姓
杨姓,中华姓氏之一,据说最早源于春秋时期的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为隋朝、南吴的国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杨伯侨为得姓始祖。
姓氏流源|韩姓
韩姓繁衍发展主要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及唐宋三个时期。 韩姓最初活跃于陕西和山西一带,商末周初时进入了河南和河北地区。汉晋南北朝时期,韩姓在河南地区发展迅速,尤其以韩国古都阳翟和南阳为中心,形成了颍川郡望。同时韩姓向北部、东北地区、山东、江苏、浙江、甘肃、四川播迂。唐朝后期,韩姓始入广东和福建。韩姓在东晋、隋唐时期的北方地区战乱中,损失较大。宋朝时,中原人群大量南迁,韩姓也随之迁往广东、福建一带。元明清时期,江浙一带的韩姓人较大规模继续南迁,有的迁居台湾,甚至漂泊海外,到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定居。
取消
发布
点击查看更多
Copyright©2017重庆家谱云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渝ICP备18010410号-1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1580号
下载
app
在线
客服
联系
方式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