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家族新闻

好的家规,才能塑造出好的家风

2020-09-10 09:09 发布者: 家谱云

俗话说得好: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无规矩不成方圆。

自古以来我国都有着规矩的说法,更是被人们称之为“礼仪之邦”,从古到现今,那些口口相传的家规,不仅是礼仪,更能体现一个人的教养。

家规,不仅有规范作用,更是对人们的言行举止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家规,正是一个家庭的无价之宝。

d3686dda-de49-4463-941d-0e8cbba91766.jpg

一、餐桌规矩

1.家人一同用餐,家中长辈一定要坐正中间,夫妻一般挨着坐,其他人依次而坐。

受宠的小孩可坐长辈旁边,但不可高于长辈。

2.全家人在一起吃饭,长辈不动筷,晚辈不能动。

3.吃饭时,不要吧嗒嘴巴,要闭上嘴巴细细咀嚼,喝汤时不能发出吸溜吸溜的声音。

4.筷子不能立在饭中,象征着上香。

5.不能用筷子敲锅碗,有乞丐之嫌。

6.吃饭的时候,双手都要在饭桌上,手要扶着碗,万万不可一只手耷拉在桌下。更不能手臂把整个桌子都占完。

7.饭桌上坐在哪就不能再换,端着碗乱跑那是要饭的。

8.负责帮客人添饭时,切记不能说:还要饭吗?

9.吃饭不能咬筷子。

10.吃菜不能满盘子乱挑,只能夹眼前的。

11.去别人家做客上,主人动筷子客人才能动。

12.倒茶不能倒满。

13.壶嘴不能对着人。

二、生活规矩

1.不能不称长辈为您

2.不能抖腿

3.不能挽裤腿

4.不能塔拉着鞋出门

5.不能撸袖管

6.不能当众咋呼

7.不能压人肩膀

8.站不倚门 话不高声

9.客人在不能扫地

10.不能斜眼看人

11.给人递剪刀时,要把剪刀柄递给对方

74cfddd6-bbe4-4291-b4a5-1e85bade7801.jpg

三、外出规矩

1.出门要跟长辈说一声,回家要跟长辈打招呼

2.衣服不要求华美,但是必须整洁

3.见到长辈必须起来致敬

4.不站在马路上长久的谈论事情

5.走路时,步履要稳重,挺胸抬头,目视前方。

6.路遇有人问路,应当详细描述;向别人问路,必须要表示自己的感谢

7.遇到老弱妇孺,需让路让座

8.在繁闹区,不打招呼敬礼

四、外访规矩

1.敲门的时候,应节奏缓慢,一般先敲一下,等会再敲两下,切记不可急促敲门,急促拍门属于报丧。

2.站立在门外轻轻抠门,主人让进入方可进去。

3.发现室内有别的客人,主人介绍后,须一一致礼,走时亦是如此。

4.发现室内有别的客人,切记不可就坐;有事情要谈,请主人到别的地方进行详谈。

5.主人室内的信件还有书籍,切不可乱翻。

6.去别人家做客,切记不能坐人家的床

7.做客不能去没有人在的房间

8.谈话时记得要细心倾听,眼神要专注。

9.看见主人打哈欠,或是看时间,必须立刻提出告辞。

10.饭点和睡觉的时间切记不可访客。

af824b42-e120-4f6a-b49b-a1820fad33bc.jpg

五、处世规矩

1.切记不可说人家短处,不要炫耀自己的长处。

2.家庭琐事,切记不可向外人告知。

3.说话要三思而后行,面对失意者,不能说得意的话;面对年老者,不可说丧气的话。

4.切记交浅言深,与人绝交不诋毁对方。

5.不侮辱别人,不开别人玩笑。

6.见到残疾人,不可取笑,必须格外恭敬。

7.看见受苦受难的小贩,切记不可占便宜。

8.对别人施恩,不可整日挂记心上,要求回报;受到别人的恩惠,必定要报答。

9.遇事要镇定,自己做不到的事,万万不可逞能。

10.遇事要用理智思考问题,不可感情用事。

11.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切记避嫌。

1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做的事情切记不可推给别人。

13.但凡是需要请教他人的事,必须登门拜访。

以上这些都是咱们大中华的老家规,一个人的礼仪,素养都在家规中方可体现出来。

如今这些老规矩,被很多人视为是陈规陋习,殊不知都有它的意义和作用在里面。

一个家庭若是没有家规,整个家族的人各行其是,不敬老,不爱幼,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一个家族的传承,就像是一件上好的古董。它历经许多人的呵护与打磨,在漫长时光中悄无声息地积淀。慢慢的,这传承也如同古玩一样,会裹着一层幽邃圆熟的包浆,沉静温润,散发着古老的气息。 古董有形,传承无质,它看不见,摸不到,却渗到家族每一个后代的骨血中。成为家族成员之间的精神纽带,甚至成为他们的性格乃至命运的一部分。

好的家规,是一个家族兴旺发达的根本,文化的传承,影响着当代,更深深影响着子孙后代。

好的家规,才能塑造出好的家风,好的家风,更是一个家庭中的无价之宝。


0转发

图片无法显示
图片无法显示

相关文章

X

修谱师|400年来留下的故事…

400年活字印刷纯手工打造的家谱,到王志仁这已经是24代了。在这400年中时代在更替,信息在变化,但是修谱师的手艺一直在传承。下面我们来听一听24代传承者王志仁的故事吧。“君王临殿堂,朝辅尽纯良……”这样的口诀已经在活字修谱师心中保留了几百年的历史。不过在修谱师检字排版前还要自己将所有的材料准备得当才能开始检字的工作。

X

姓氏流源|杨姓

杨姓,中华姓氏之一,据说最早源于春秋时期的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为隋朝、南吴的国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杨伯侨为得姓始祖。

X

姓氏流源|韩姓

韩姓繁衍发展主要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及唐宋三个时期。 韩姓最初活跃于陕西和山西一带,商末周初时进入了河南和河北地区。汉晋南北朝时期,韩姓在河南地区发展迅速,尤其以韩国古都阳翟和南阳为中心,形成了颍川郡望。同时韩姓向北部、东北地区、山东、江苏、浙江、甘肃、四川播迂。唐朝后期,韩姓始入广东和福建。韩姓在东晋、隋唐时期的北方地区战乱中,损失较大。宋朝时,中原人群大量南迁,韩姓也随之迁往广东、福建一带。元明清时期,江浙一带的韩姓人较大规模继续南迁,有的迁居台湾,甚至漂泊海外,到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定居。

X

姓氏流源|沈姓

沈姓主要源出于嬴姓、姒姓、姬姓和芈姓。沈氏最早起源于今河南、安徽两省之间。春秋战国时期,逃至楚国的沈氏族人,仕楚为左司马,并世袭此官,长期居于叶邑(今河南叶县)。先秦时,沈姓主要活动于河南、湖北地区,在山西、安徽、陕西、甘肃、四川等地也有沈氏的足迹。东汉时,沈姓进入浙江,子孙昌盛,一直到隋朝,浙江武康的沈姓发展成著名的望族。唐朝的两次中原出发南下移民潮中,沈氏为其中一姓进入福建,随后移民广东,明末沈姓始入台湾。

友情链接

帮助中心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中国国家图书馆 常见问题 公司简介

023-86851333

中国上海图书馆 功能介绍 企业文化

重庆渝北区龙溪街道新牌坊一路139号D幢17-4

中国社会科学院 修谱常识 团队介绍

国家博物馆
国家档案馆
app下载

APP下载

Copyright©2017重庆家谱云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渝ICP备18010410号-1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1580号

图片无法显示

下载
app

图片无法显示

在线
客服

图片无法显示

联系
方式

图片无法显示

回到
顶部

图片无法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