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家族新闻
原来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饭桌礼仪是这样!你知道几项?
一个家族的传承,就像是一件上好的古董。它历经许多人的呵护与打磨,在漫长时光中悄无声息地积淀,慢慢的,这传承也如同古玩一样,会裹着一层幽邃圆熟的包浆,沉静温润,散发着古老的气息。
好的文化,早就被我们世代生活化的传承了下来。
记得每次吃饭的时候,我上桌在所有人没动筷子的时候,我想悄悄的去夹面前的红烧肉。
母亲总是会重重的用筷子打在我的手背上,疼的我“哇”的一声叫了出来。
这时我都会泪眼汪汪的盯着我母亲,母亲总会凑着我耳边轻轻说。
母亲:“大家都没动筷,你得等着......”
我:“为什么啊?”
母亲:“这是规矩!”
对这就是规矩,是我们一辈又一辈一直潜移默化的规矩,下面我们来细数这种餐桌礼仪到底又有哪些?
01:入座
入座不能随意入座,这个是有“道理”的。
入座的时候应该让长辈先行入座,晚辈再入座。
这里体现的是对长辈的一种尊重。
在传统八仙桌的座次排序上,以“远为上,面门为上,以右为上,以中为上。观景为上,靠墙为上”。
座次分布“门面居中位置为主位,主左宾右两侧而坐;或主宾双方交错而坐;越近首席,位次越高;同等距离右高左低”。
02:餐具禁忌
用筷子吃饭不能敲击碗盘。(有乞丐的寓意)
不能将筷子指着别人。
不能将筷子插在盛满米饭的碗上。(不敬)
吃饭不能咬筷子。
筷子不能长短不一(三长两短)
不能将筷子一端在口中来回嘬(不礼貌,缺乏家教)
筷子不能在饭菜上面进行来回寻找,像巡街一样(缺乏修养的表现)
不能扒拉菜盘里面的食物(缺乏修养表现)
03进餐礼仪
口内有食物,应避免说话。
自用餐具不可伸入公用餐盘夹取菜肴。
必须小口进食,不要大口的塞,食物未咽下,不能再塞入口。
切忌用手指掏牙,应用牙签,并以手或手帕遮掩。
避免在餐桌上咳嗽、打喷嚏、呕气。万一没克制住,应说声“对不起”。
喝酒宜随意,敬酒以礼到为止,切忌劝酒、猜拳、吆喝。
如欲取用摆在同桌其他客人面前之调味品,应请邻座客人帮忙传递, 不可伸手横越。
进餐的速度,宜与男女主人同步,不宜太快,亦不宜太慢。
食毕,餐具务必摆放整齐,不可凌乱放置。餐巾亦应折好,放在桌上。
以上就是关于餐桌的一些礼仪。
这些礼仪我们也是一代又一代的潜移默化的传承下来,也是古人在餐桌上对于人的一种考验。
是否有良好家教,是否有良好习惯等品质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正如每家家谱一样文化底蕴丰富,且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传承。
你知道的礼仪还有哪些呢?评论区告诉我吧!
转发
相关文章
爱情与官场都不如意,如何评价陆游的一生?
1144年,20岁的陆游与舅舅的女儿表妹唐婉成婚。不到一年,陆游母亲就叫陆游休了唐婉,理由据说是陆母看不得陆游小夫妇太过甜腻,陆游沉迷爱情,不思取功名
管仲是如何用通达智慧接受君子考验的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都会有很多机遇,关键在于能否抓得住。抓住的人,会改变自己的一生,使自己有所建树,实现自己一生的抱负。 管仲便抓住了这个人生机遇,虽然他在辅佐公子纠争夺君位的斗争中失败。但是在鲍叔牙的大力推荐和劝解之下,齐桓公决定放弃个人恩怨,同意引渡管仲回国。因为对于齐桓公而言,人才难得、不能等闲视之,而对于管仲而言,要找到实现抱负的平台,也不可坐失良机。
修谱师|400年来留下的故事…
400年活字印刷纯手工打造的家谱,到王志仁这已经是24代了。在这400年中时代在更替,信息在变化,但是修谱师的手艺一直在传承。下面我们来听一听24代传承者王志仁的故事吧。“君王临殿堂,朝辅尽纯良……”这样的口诀已经在活字修谱师心中保留了几百年的历史。不过在修谱师检字排版前还要自己将所有的材料准备得当才能开始检字的工作。
姓氏流源|杨姓
杨姓,中华姓氏之一,据说最早源于春秋时期的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为隋朝、南吴的国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杨伯侨为得姓始祖。
Copyright©2017重庆家谱云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渝ICP备18010410号-1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1580号
下载
app
在线
客服
联系
方式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