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家谱云新闻左

古代家谱有多重要?若家谱上没有名字,连参加“科举”的资格都没

2020-11-18 09:07 发布者: 文章来源于网络

户籍制度,一直都是在中国社会中权重占比很大的管理制度。

  如今,为了孩子升学买学区房,就是现代户籍制度的一个缩影。在明清时期也是一样,老百姓为了能参加科举,最基本的条件就是户籍,还有田产。

1.jpg

  朱元璋上任后,执行“里甲制”一百十户为一里,每10年编修一次。这个制度以保障部分公民在就业、教育、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权益,以个人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通过这种登记,老百姓的田产就得到了官府的认可。

  但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入籍。

  入了籍,向朝廷纳了粮,等于行使了自己对国家应尽的义务。于是,也就有了可以参加科考的权力。而那些流民们耕种的土地,由于自身无户籍,当然,就没有合法性了。户籍,如此之重要,所以,在各家的族谱中,都会“浓墨”的书写一番入籍的地位等等。

  这是一个因果关系,有了户籍,才被认可是国家的“子民”,才能有去开发、利用土地的资格,以及可以参加科考的资格。

3.jpg

  这里就有一个案例:

  说的是蓝山的一个家族,从记载这个家族入籍祖以及土地纠纷案,就可以看出当时户籍制度的“强大”功能。《钟氏族谱·阖户宗祠》非常浓重地介绍了入籍祖,并将其和始迁祖并列,是“百世不祧之宗”。虽然,二人只差一代,但“入籍”的功劳却显得意义非凡。

  再来看《钟氏族谱·阖户田租表》,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止,这位钟姓户祖的祭田数量排列第一,地位更是无人可撼动。根据族谱记载,开立户籍是在明初,祖先于元延祐间,从江西迁至湖南蓝山,并定居在黎家头。

  因为,黎家从宋朝开始,就是当地的大户,到了元代中期,家族没落,到了钟家第三代时,黎家的很多家业,陆续归钟氏,钟家开始起家。就家业而言,第三代贡献更大些。但若是没有户祖的“开立户籍”,这里所有的一切,都不会得到官府的认可。

  当然,他人也不会认可。

  到了修谱的1936年,其家业已相当雄厚,山场的南北长度有三十来里。之后,也正是有了户籍,名下的所有产业,才得到了官府的认同。也因此,如果发生土地纠纷时,就会占据有利的一方。光绪十六年(1890年),钟家就发生过一起和雷家的土地纠纷。

  根据族谱记载的官方判词,判雷姓族谱所写为假。因为,字迹不符是伪造的,所以,有争议的土地一概为钟姓管业。可见,两家为了争夺土地资源,都出具了族谱。甚至于,雷姓一家为了利益制作假的族谱。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族谱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除了记录先祖的事迹,还能成为证明“家业”的有利证据。

  还有一个类似事件,是发生在同治十二年(1873年),钟姓和崔姓的一桩墓地纠纷。根据文字记载,崔土保兄弟立了一份契约,保证不在“坟山顶脑上开挖、栽种生理”,还请了公证人。虽然,崔家买的土地和钟家的墓地挨着,但未必一定会跑到隔壁墓地去开挖栽种。而钟家却认为这会坏了风水,要求崔家立下契约,否则,就会以此为据告官。

4.jpg

  再来看看户籍和科考的关系。

  根据《大明会典》,洪武十七年(1384年),朝廷规定:各府、州、县生员乡试前要“各具年甲、籍贯、三代”。

  清代的规定更加详细,就是为了防止“冒籍”。如有违反者会有重罚,“生童有籍贯假冒者,尽行褫革,仍将廪保惩黜。”除此,还规定:祖上要入籍20年以上者,且名下的家业在官府有登记,才有考试的资格。

  那么,为何科考如此重视户籍?

  因为,有名额的竞争,今天亦是如此。以《蓝山县图志》记载的一个事件为例:在康熙年间,湖南蓝山、宁远二县,就出现了一桩户籍争端事件。

  大慈乡四十六村原属于蓝山县,和宁远县距离较近,便到宁远县购置田产庄粮,向宁远县交纳钱粮。那时,新来了一位县令,“不查来历”,就将四十六村村民归了宁远县籍。但老百姓不愿意了,因为,当时每个县的科考名额是有规定的。根据该县的整体“文风高下”,以及缴纳钱粮人口的多少作为基准。

5.jpg

  最终,四十六村的村民不仅回到了蓝山县,还为蓝山县令建祠树德政碑。

  由此可见,户籍对于科举有多重要。

  当然,人口的自然增长以及移民迁入,都会让和土地、科举密切关联的户籍地位越发重要。除了这些,如:身份认同、社会地位等,都和户籍有关系。即使放到现在,户籍依旧被视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源”。

  时至今日,户籍在我国的地位还是非常的重要。因为,它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日常出行,大到结婚生子,买房买车等。试想,如果你没有户口,没有身份证,那将没有一个合法的身份。这样的你,还怎样在现今的社会生活呢?简直是寸步难行。

  可见,不管在哪个时代,户籍对于我们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除此,户籍对于国家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因为,只有严格户籍制度,国家才能更好地管理百姓,制定更合理的制度,使国家更好发展。

 


0转发

图片无法显示
图片无法显示

相关文章

X

关羽明明被灭门,为何还有许多人自称关公后裔?

在中国人心目中,武圣关羽有崇高的地位,他的封号也不断变化。据统计,历史上共有16位皇帝前后23次给关羽加封,光绪皇帝给他的封号是:“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

X

李煦

李煦(1655年—1729年)字旭东,又字莱崇,号竹村,李士桢长子。顺治十二年(1655年)正月二十九日生,正白旗荫生。溯自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三月接曹寅而出任苏州织造,前后凡30年,其间曾四迎奎驾,俱蒙宠遇。

X

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祖籍存在争议(辽宁辽阳、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出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

X

24代的传承,他有话要说!!

400年活字印刷纯手工打造的家谱,到王志仁这已经是24代了。在这400年中时代在更替,信息在变化,但是修谱师的手艺一直在传承。下面我们来听一听24代传承者王志仁的故事吧。“君王临殿堂,朝辅尽纯良……”这样的口诀已经在活字修谱师心中保留了几百年的历史。不过在修谱师检字排版前还要自己将所有的材料准备得当才能开始检字的工作。

友情链接

帮助中心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中国国家图书馆 常见问题 公司简介

023-86851333

中国上海图书馆 功能介绍 企业文化

重庆渝北区龙溪街道新牌坊一路139号D幢17-4

中国社会科学院 修谱常识 团队介绍

国家博物馆
国家档案馆
app下载

APP下载

Copyright©2017重庆家谱云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渝ICP备18010410号-1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1580号

图片无法显示

下载
app

图片无法显示

在线
客服

图片无法显示

联系
方式

图片无法显示

回到
顶部

图片无法显示